北沙参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水润中国关中问渠记者手记南有都江堰北有
TUhjnbcbe - 2023/9/10 20:03:00

封面新闻记者宋潇

重温历史是一个横向加竖向的公共价值观的表达过程。

都江堰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,是一个景区,以及讲述治水历史的绝佳配图和典型案例。包括李冰父子治水、鱼嘴、飞沙堰和宝瓶口等关键词,几乎都是等到读书之后才慢慢了解的事情。对于郑国渠,我只能带着一种陌生的敬意去试着寻访它的足迹。

横向来看,郑国渠之于陕西,有着和都江堰之于成都和四川一样重要的地位。“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”,这是秦人痛失关中“天府之国”的自画像,也是后人不甘和惋惜的真实写照。而以郑国渠为代表,在此基础上不断延展的历代古渠,可谓改变了这样干旱缺水的局面,不仅使“秦以富强卒并诸侯”,还开了引泾灌溉的先河。虽然和都江堰相比,郑国渠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步伐有些姗姗来迟,但这不影响,它在古代几大水利工程中拥有一席之地。

因此,对于郑国渠的审视,不应当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粗浅表达,而应当是将其放置于整个水利工程发展史、中华文明变迁史的坐标中。

竖向来看,郑国渠灌溉工程申遗成功,却有着它的偶然与必然。在泾阳当地行走,听到最多的是以前的“天府之国”最早所指的其实是关中,但因为自古以来,整个西北都处在一个水资源总量不足、时空分布不均的局面中,包括郑国渠在内,历代古渠所起到的作用是存在断层的。

这其实也在说明,对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和利用,应当是坚持灌溉功能和文化价值传承并重的过程。原因就在于,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,首先是要满足灌区民众的灌溉需求,提供灌溉功能。和其他的世界遗产不同,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主要区别就在于,它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,尤其是农田水利方面,有水的地方才有人,而农业的发展、粮食的增收都是灌溉工程遗产所要体现的价值。

一条河流,滋养了生命,也承载着历史。

善治秦者必治水,水利兴盛世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在不同的空间和地域,郑国渠却和都江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不论是岷江还是泾河,这些古代水利工程不仅给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,带去了机遇和希望,还给后人开启了崭新的水利工程建设篇章。

正所谓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,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从郑国渠到泾惠渠的历史演变,体现着“人水和谐”的朴素治水思想,对历史典故的认识和加深,也是在探索和把握治水乃至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平衡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水润中国关中问渠记者手记南有都江堰北有